• 球友会-qy球友会

    学术研讨

    张亮等多位专家受邀到球友会-qy球友会召开学术研讨

    发布时间:2025-07-18

    71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亮研究员、中国科研实验室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方煜研究员和东华大学易涛教授三位专家,应邀访问球友会-qy球友会及新疆痕量化学物质感知重点实验室,并在球友会-qy球友会“丝路”前沿交叉学术论坛进行学术报告。重点实验室窦新存研究员和祖佰祎研究员主持会议。

    张亮研究员做了题为“光功能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学术报告,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在晶态多孔材料—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指出,与传统有机小分子相比,COF材料因其具备更强的光稳定性和协同偶极矩及更大的斯托克斯位移,被视为极具潜力的新一代高性能荧光材料。基于此,其团队创新性的从材料微观结构出发,运用分子工程学原理,顺利获得电子结构调控和框架组装调控等策略开展了系列荧光COF创制方法,建立了“单体结构设计-框架组装调控-宏观性能优化”研究策略,显著提升了COF材料的荧光性能。现在,已将这一策略应用于生命健康领域,揭示了COF材料“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独特优势,为未来设计和开发功能优异的荧光COF材料给予了重要启示。

    1 张亮研究员报告现场

    方煜教授做了题为“分子笼基框架材料精准构筑与应用开发的学术报告。他第一时间系统性地介绍了团队在分子笼基框架材料领域的创新突破:精准设计并合成了多种具有不同拓扑和结构的功能化分子笼(PCC),并探讨了其对小分子捕获与选择性吸附性能的影响;进一步创新性地顺利获得多级组装策略,将PCC作为核心结构基元,精准构筑取得具有可调孔隙率、良好后修饰性及高阶组装潜力的三维多孔框架。最后,方教授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建立了一种多孔材料修饰另一种多孔材料的普适性方法,即将PCC作为MOF纳米颗粒表面“智能封端剂”调控催化和吸附选择性方面的研究工作,该方法可便捷地将数据库中现有的大量有孔材料修饰到不同的多孔宿主上形成复合分级结构,为高性能多孔材料的开发开辟了新路径。

    2 方煜教授报告现场

    易涛教授做了题为“响应型荧光材料和激活型诊疗体系”的学术报告,易教授从光激活荧光开关材料以及光激发能量转移体系在分子检测、信息存储、加密和防伪领域的应用前景展开,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外源响应的多态多模式发光材料、激活型控释体系及诊疗一体化方面的工作,重点阐述了其在光激活荧光开关材料、陆续在能量转移的光捕获体系及原位激活型控释体系-生物分子激活方面的研究成果。易教授指出,其构建的针对肿瘤微环境特异性激活的集示踪、释药、治疗于一体的诊疗一体化体系,有望实现肿瘤的精准治疗。

    3 易涛教授报告现场

    报告内容精彩,专家们系统深入的讲解令参会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深受启发。研讨过程中,大家踊跃提问,三位专家在耐心解答之余,结合丰富的学术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富有启发的深刻见解,有力拓展了学生们的学术视野。报告结束后,祖佰祎研究员分别为三位专家颁发了“丝路”前沿交叉学术论坛报告专家聘书,期望双方在未来进一步加强研讨与合作,为持续有助于学科交叉融合贡献力量。

    专家介绍:

    张亮,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准智能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特任研究员(20253月至今)及博士生导师。2019年,他在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取得博士学位,师从邓鹤翔教授;随后于2019年至2021年在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孙志军教授团队进行博士后研究,2021年至2025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20253月取得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他的研究方向聚焦于人工智能辅助的光学功能晶态多孔材料(如MOF、COF、HOF、Cage等)的精准智能创制,并探索其在生命健康及能源转换等领域的应用。现在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标点符号重复!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Chem、Matter、Aggregate、Adv. Funct. Mater.、Nano Letter、Bioact. Mater.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近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C类、中国博士后面上和特别资助项目各一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香港及内地多项基金。担任《Exploration》期刊的青年编委。

    方煜,教授,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级青年人才。201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硕士。于20143月毕业于东京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5年,在日本东京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20154月至20199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现在主要致力于新型多孔配位笼(PCC)和金属有机骨架(MOF)的构建,调节它们的孔结构。控制孔隙内客体分子的负载和组装,在提高能量气体的转换和负载以及抗癌纳米疗法方面取得了进展,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和国内期刊上发表了70篇学术论文,包括J. Am. Chem. Soc.,Angewante. Chem. Int. Ed.、CCS Chemistry等。8篇论文被选为ESI“高度引用”(1%),5篇被选为“热点论文”,6篇被选为“封面论文”,被引用超过6000次。

    易涛,东华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取得者,1987、19901998年在北京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2004年分别在日本京都大学(JSPS博士后)、东京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XI校)从事研究工作,20045月加盟复旦大学,2007年晋升为教授,20214月起任东华大学教授,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系主任。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22年,第1完成人),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4年,第2完成人)。从事响应型光功能材料、激活型荧光探针和诊疗一体化研究。在包括JACS、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Chem. Soc. Rev.等的国际核心化学期刊发表SCI论文240篇,被引用15000余次,H-index68。担任无机化学学报(2018年起)、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2020年起)、Smart Molecules(2022年起)、Crystals(2018年起)等期刊的编委。